就业十字绣 绘制共富衢!衢州市推出10项举措稳就业惠民生 |
|||
|
|||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需要稳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如今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和“六保”之首的“保就业”,在发挥社会大局稳定“晴雨表”作用的同时,更体现了稳固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 近年来,衢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稳就业惠民生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发力,连续打好“稳扩帮促带,领强转护提”十字组合拳,打响高质量就业致富衢品牌,牢牢守住全市就业基本盘,高质量推进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坚持靶向发力,落实稳就业一揽子政策,如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将大型企业返还比例提高至50%,中小微企业按90%进行返还;支持以工代训,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所有参保企业,按每名参保职工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创新推出预拨机制,促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集成落地全省领先。目前,全市共兑现各类涉企帮扶资金35.6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62万家。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重点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产业,突出抓重大项目引进,提供充裕就业岗位。相继引进时代锂电、吉利、金瑞泓、杭开集团等4个百亿级项目,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仅华友钴业、吉利等重大项目就新增1.7万个岗位。针对岗位需求量大、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情况,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力争今后五年引进10万名年轻劳动力。 围绕乡村绿化、五水共治、城市服务、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近三年累计开发绿、蓝、橙、红“四色”公益性岗位15000个,发放补贴1.5亿元。根据公益性岗位开发需求,对衢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进行升级,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范围,将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从城乡低保户、城镇就业转失业的“4050”人员等扩大到低边户、持残疾证的失业人员、农村复退军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群体。 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就业黄金期,通过举办 “大学生留衢回衢就业促进月”“衢子回乡-政企助力”活动,校企共建华友钴新材料产业学院等,有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衢州学院、衢职院两所高校应届毕业生4617人,目前就业率分别为77%和74%,分别高于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启动1000人以上社区(村)专职劳动保障员招考工作,吸纳更多毕业生服务基层。 开展“出台完善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政策体系”竞争性试点,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突破国家、省最高贷款额度限制。将重点人群及农民工一次性创业补贴从5000元提高到1万元。目前,已创建返乡农民创业基地30个、合作创业村14个,返乡创业人数占乡村创业的87.33%,形成龙游飞鸡、常山民宿等一批创业品牌项目。 聚焦农民群体就业,打造沿江高质量就业带、沿边沿山特色就业示范带,覆盖全市103个乡镇、362个村、28万劳动力,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成1家返乡创业基地,全市打造12个以上标识性劳务品牌。建设合作创业村,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力争实现全域无技能劳动力培训获证后100%增收、有就业意愿劳动力100%就业。 聚焦数字赋能就业,建设就业创业致富衢培训平台,梳理“激活力、强培训、促就业、提收入、供决策”5项二级任务和22项三级任务,整合18个部门培训资源、100个培训机构、500个培训工种,归集全市110万劳动力、1万余名失业登记人员和重点人群信息,构建“培训-就业-增收-致富”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线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覆盖全国2508所高校、职业院校的线上高校引才对接渠道,提供一站式“政校企才”对接平台。 按照“七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师资、统一政策、统一平台、统一资质、统一考评),聚焦“新蓝领、新农人、新工匠”提技致富,建设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目前,已打造余东农民画、开化大厨、常山阿姨等劳务品牌,开展新蓝领培训6.27万人、新农人培育4361人、新工匠培养2170人,实现技能提升后人均月增收500元。今年6月,我市《大统一培训带动“三新”人群就业致富》项目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 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退休返聘人员参加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将退休返聘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的地市,目前已有1262家企业、5754人参保。在全国率先出台《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行办法》,建立单险种工伤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1 1”相结合的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模式,目前已有6116人参保。设立权益保障协会账户,建立“固定补贴 项目补贴”双补贴机制,通过新业态新就业企业权益保障协会,保障群众权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服务机制,从企业环境、福利待遇、企业文化、法制环境4个维度入手,按照“调查-评价-反馈”评价模式,设置43项评价指标,指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改善就业环境。衢州市人力社保局根据参评企业的评价得分情况,逐一出具《企业就业环境评价报告》,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就业环境优缺点,并对短板指标提出具体优化建议。此项工作被评为2021年全国地方就业创新案例。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