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 | 自己写的毕业论文 被判定长着一张AI的脸——论文AI率检测“误伤”乱象调查
发布日期: 2025- 07- 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衢州市信用和营商环境促进会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热门话题,引发关注和讨论。

近两年,高校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已成趋势。根据一些高校的官网消息,针对2025届毕业生,一些学校首次发布了有关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的通知,明确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内容,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但一些论文AI率被误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近日,网友们将多部著名文学作品的片段上传至论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被判定为62.88%由AI生成,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被某检测系统测出高达100%的AI率。此外更有多名大学生反应:明明是自己写的论文,怎么就成AI写的了?

据调查,许多学生担心论文AI率被误判过高影响毕业,甚至不惜花钱降AI率。对于那些被误判为AI写作毕业论文的学生,机器反馈给他们一个数字,他们没有申诉途径,只能按照机器的运行逻辑修改。一个明显的悖论是,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类时,人类自己写的句子也越来越像人工智能。此时,用AI检测是否使用AI代写,他们的论文被误判为AI代写的可能性就越高。

检测论文AI率有必要吗?现有的AI率检测方式靠不靠谱?如何避免“唯AI论”?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原创论文被指AI率过高

有学生花钱“求通过”

有网友称,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熬夜写的论文,AI检测直接判了80%!”大四学生晓妍的抱怨,引来大量毕业生的共鸣。

不少大学生分享了降低AI的经历:有人反复修改结果,导致语句生硬;有人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更有甚者调侃,需故意“写笨”以规避误判。

一位来自北京某高校的毕业生张雨凡(化名)说:“自己纯‘手打’的论文,AI率85%,难道我是人机?”

和张雨凡一样,四川大学生林天乐(化名)的毕业论文AI检测率也超标。2024年毕业前两个月,林天乐突然接到学校要求查AI率的通知。交论文截止日期的前一天,他才知道学校要求学生使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系统显示,可以用AI语言模型检测AIGC实现快速、准确识别学术文本中的AI生成内容,可有效识别文本是否部分或全部由AI模型生成,检测结果与论文质量无关,仅表示论文中内容片段存在AI生成可能性的概率。

林天乐学校要求,AI率要低于30%,超过这个比例,论文盲审不能通过,就无法毕业。他上传论文后,查出来的结果是37%。林天乐表示,标成AI的那些内容,都是他自己写的。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知网上查过一遍,查出来的重复率是零,所以他对自己的论文比较放心。直到要交初稿的当天,老师建议他再加新的内容进去,他又继续修改,到下午才定稿。“感觉自己这么努力,到交之前还手忙脚乱, AI率却被判为37%,内心挺气愤的。”

记者浏览各大平台发现,小红书平台上“论文AI率高怎么办”相关笔记高达382万多篇,抖音平台上一条吐槽论文AI率的视频获得20多万点赞,上万条评论大多围绕“论文AI率高到离谱”展开分享和讨论。

在这些帖子中,原创论文测出AI率高于60%的学生“一抓一大把”,甚至有人高达100%。一位网友表示:“思路和语言都是自己的,AI率100%,到底咋回事?”

为了一探究竟,有人将《荷塘月色》和《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AI率检测系统,结果显示,两篇作品的AI生成总体疑似度达到62.88%和52.88%,随后更爆出《滕王阁序》AI率达100%,网友调侃:“建议取消王勃进士‘学位’。”

至此,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喊冤”。西部一政法类高校学生秦成(化名)表示,进行AI率检测时,连自己的学院、班级、学号、姓名都被判定为AI生成,“不明白这种检测有什么意义”。不少“受访者”提出质疑:“AI是人创造的、模仿人的工具,现在人被AI率逼得无路可走。”

记者了解到,目前并非所有高校都明确检测论文AI率,但焦虑情绪已在蔓延。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此外,为了限制学生用AI技术生成毕业论文,AIGC检测率逐渐被高校纳入论文考核范围。2024年,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成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今年3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发布通知,表示毕业论文审核新增AIGC生成内容检测,AI生成率分别不得超过40%、50%。

记者浏览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现,许多毕业生担心因此影响毕业、找工作,微博一条名为“论文致恨”的话题下,论文AI率激发了对毕业负面体验的热烈讨论,一些教师和非毕业年级学生也加入吐槽队伍。


需求催生“降AI商机”

过度降重有舍本逐末风险

伴随愈演愈烈的“降AI率”压力,“降AI商机”应运而生。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平台花钱“降AI率”的广告随处可见,价格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一些商家拿钱后没降到许诺的数字,被要求再降时,称“不加钱就拉黑”。

记者随机私聊了一位“降AI率”服务博主,对方说一篇3万字、AI率45%的论文,花150元可以降到个位数,方法是“纯人工调整”,但要先付50%的费用。这些服务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饰和口语化表达。部分商家甚至会先用自动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调整。

但这种“修改”往往使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对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更严重的是,学生“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

记者在某智能降重平台实测发现,原本主打“查重”的服务已更新“降AI率”套餐。从5元/千字的“基础版”,到59元/篇的“AI无限次改稿”,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价格梯度。记者转战网购平台,输入“降AI率”便弹出多个商家链接。

记者按照详情页上的操作步骤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后,对方称自己是“专业做降低AI率服务”的,一万字论文从70%AI率降至40%收费140元左右,降到满意为止。

然而,这些商家在网购平台却是另外一副面孔,宣称“平台禁止咨询有关论文、作业、降重等学术内容,恶意咨询直接拉黑”。

某社交平台已有数万+的相关经验分享帖。“适当删掉‘尽管’‘其中’‘比如’等衔接词”“对一些宽泛简单的文段进行扩写”“尽量避免采用总分总段落结构”等建议比比皆是。评论区则是毕业生们的一片哀叹:“改到怀疑人生!”“花了200块才过。”

记者在某平台上联系到一位可“人工降AI率”的发帖人,他表示,利用平台软件修改,有专业名词改错的风险,且后续极有可能被查出,他们人工降AI率则更注重语句表达,处理后需学生复检反馈,还称,“不会改变原文结构和意思,改到满意为止。”

当记者询问收费时,对方并没有给出单价,而是要求提供论文全文字数、需降低的AI率及检测系统等数据。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不耽误论文评审进程,按时毕业,不少大学生不得不对论文进行大量删改,甚至故意采取插入语法错误、打乱逻辑结构、替换高级词汇等极端方式,使原本流畅的论文变得生硬拗口,以达到“降AI”的目的。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韦畅无奈地说:“查重率太高,降重需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但查重率太低,就有学术不规范的嫌疑了。”“查重率过低被质疑是因为我们论文写作是要有引用的。”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表示,“引用的内容,即便是合理标注引用来源,也会计算重复率。查重率过低,就意味着你这篇论文写作引用的内容过少,会被怀疑文章写作的依据与合理性。”

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张云辰翻遍了小红书,尝试用不同方法降低论文查重率。“有时我尝试把中文转换成英文,甚至是保加利亚语,再切换到中文,这样做会带来一定的降重效果,但有些已经不是‘人话’了。”厦门大学学生李盈盈认为,当查重率要求太过苛刻,论文整体的表达质量都会下降,却“不得不按要求做”。

对此,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表示:“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过程本身很重要。查重检测只是保底。”“如果论文结构和文字过于整齐,讨论面面俱到,表述正确但没有具体立场,论述空疏但缺乏实证,有可能借助AI生成,但即使没有借助AI,这类的论文也不是好论文。”

除了降重,自行查重还成为耗费钱财的工作。“通过学校官方渠道提交论文后,系统会立刻进行查重并记录查重率,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花钱自己查重。”刚结束中山大学本科生论文答辩的于飞宝提到,自行查重是必要的,官方渠道虽然有点贵但更值得信任。“我最希望的是学校能给我们多两次官方查重的机会,不要只给一次就记录进系统。”

对于毕业论文指标要求,不少学生表示理解,但认为仍有不合理之处。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生赵甜甜表示,抄袭行为仍是无法杜绝的事情,但严苛的查重率指标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比如法学专业会引用一些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有时会被纳入到查重范围内,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困扰。”张云辰提到,查重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范化术语的运用,过度追求降重,有舍本逐末的风险。


跳出语言“查重”思维

探索AI赋能教育“良策”

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周卉(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使用AI工具。

“生病抽完血,我会顺手把一些关键指标和症状丢给豆包、DeepSeek,问问情况;写毕业论文也会用其查询、总结。但我觉得AI输出的内容并不能完全信任,胡乱造词、数据落后等问题经常有,最终仍然需要人工仔细审核才能用。”

记者发现,由于相关技术、标准尚在探索阶段,目前高校针对论文AI率超标的处理趋于审慎,更多是引导修改,而非直接等同于代写、剽窃。

那么,现有的AI率检测模式究竟靠不靠谱?多名专家指出,首先,“AI生成”不是“AI原创”,而是AI基于人类创作的语料、模仿人类思考表达模式合成的“产物”。AI论文反识别,本质上是基于概率的可能性测算,并不能断定“论文由AI生成或由AI帮助完成”。

同时,现有的AI率检测平台评判标准不同、检测方式存在偏差,知网、维普的AI率检测结果普遍低于PaperYY、PaperPass等平台。记者将一篇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发现,在PaperYY和PaperPass上的AI率分别为50%和70%,在知网检测系统上只有5%。

“我校今年引入知网AIGC(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检测系统,从工科看,虽然AIGC检测在论文结构完整性等方面能给出值得借鉴的建议,但也暴露出程式化表达、客观描述易被误判为AIGC的问题。”西部某政法类高校教授说。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杨洋指出,AI率检测和复制率检测本质上都是语言检测,不仅可以通过语言修改规避检测,使“李鬼”逍遥法外,还存在误判风险,使“李逵”蒙冤。只有跳出语言“查重”思维转向成果内容评价,才能保护创新,促进创新。

一位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向记者介绍,当前主流的AIGC检测模型基于生成式大型语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技术框架,这类检测方法的本质是计算待测文本的生成概率值,也就是评估该文本由AI模型产出的可能性。

“其技术原理在于,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具有特定的模式特征,与人类自然表达存在系统性差异。虽然个别语句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当文本长度增加时,AI生成内容在逻辑连贯性、行文规范性和词汇分布规律等方面,会明显暴露出与训练数据强相关的特性,这些特征与人类写作习惯形成可辨识的差异。”

某受访教授指出,学术论文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逻辑论证,检测模型的适用性极为重要。建议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合力,研发适配学术论文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拓宽数据库覆盖面,从而对文本特有的语言风格、语义结构等进行细致、准确分析。

该教授认为,用“一把固定的尺子”丈量不同标准的论文过于“一刀切”,建议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甄选AI率检测工具,同时探索设置适用于学术论文的AI率阈值区间,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论文类型设置不同比例的AI率限制,提升AI率检测参与学术考察的灵活度,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削足适履”降AI率。

提升巩固AI率检测背后的“支撑项”也尤为重要。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秘书长郭绍青指出,培养AI通用大模型“成长”的语料来源多元、真假难辨,极易出现偏差。提升AI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除了匡正大模型,还要对其背后的语料库进行检测和监管,建议相关部门连同高校,探索建立基础性、常识性、权威性的知识信息语料库。

说到底,引导学生写好论文、做好研究才是最重要的。面对当前AI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相信类似“用AI检测AI”这样的困惑是必经之路,如何更好应对、真正用好AI,是我们所有人需要正视的课题。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杂志2025年6月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