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 】 先交费,再上岗?——学生暑期兼职乱象风险预警
发布日期: 2025- 08- 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衢州市信用和营商环境促进会


先交费,再上岗?

——学生暑期兼职乱象风险预警


暑假来临,不少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希望通过兼职获得收入并丰富社会经验,但“日赚百元”“海外高薪”“骑手兼职”等诈骗陷阱层出不穷,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防不胜防。日前,公安部网安局提示广大学生及家长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题记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不少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选择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企业实习或做兼职。由于缺乏签订劳动合同、保留用工证据的意识,工资、休息、押金等权益遭遇“缺斤少两”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暑期工面临维权难题。学生群体暑假兼职有哪些法律知识要了解?现实中有哪些常见“陷阱”?若发生纠纷,又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真假难分:“预付费兼职”充斥兼职App


“刚开始说好工资每小时22元,结果一到工厂,立马说每小时只给13元。我说我不想干了,中介直接扣下了我的身份证。”

前不久,来自广西南宁的准大学生陈洋(化名)暑期打工时遭遇了这样一幕。涉世未深的他顿时慌了神,只得向家人求助。在家人轮番向中介“讨说法”后,身份证才重新回到陈洋手里。

原来,今年高考一结束,陈洋就和同学一起在某招聘软件上寻找合适的暑期工。和中介谈好入职事宜后,他们一起来到了广州。然而见到中介后,对方突然变卦,将工资从先前谈好的每小时22元降至每小时13元,并且还要求他必须先交150元的“车费+体检费”“不给不能入职”。之后,对方又以“先培训再上岗”为由,让“暑期工和其他临时工去另一家工厂上班”。

就这样,到广州后不久,还没回过神来的陈洋和同学又被大巴车拉到了位于广东东莞的另一家工厂。到了那里后,一进宿舍楼,工作人员就以“便于管理”为由收取了众人的身份证件。

一路上的种种变动本就让陈洋心里隐隐感到不安,身份证被收则成为压倒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湖南长沙的沈悦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今年高考结束后,想要“锻炼自己”的她在某招聘软件上看到一则电影院招聘短期检票员的信息后,遂添加对方联系方式并前往面试。面试官声称需先缴纳380元“制服费及工作证费”,之后就近安排工作。

“交了钱后,给我安排的根本不是影院检票员工作,而是洗碗的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报酬只有100元/天,每小时工资不到10元。这完全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沈悦回家后当即和家人说明了情况,家人立即和对方沟通,要求停止工作并退还380元,但对方并不理会。

记者采访发现,即使能够正常入职,不少暑期工还遇到了被克扣甚至不发工资的情况。

记者在某兼职平台,以学生寻找暑假兼职为由,随机锁定了3个工作机会,岗位包括电影院检票员、图书分拣员等。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个表面看不出什么异常的兼职机会,实际上都通往了“付费兼职”的企业。

例如,在一则公司发布的“暑假兼职电影院检票、扫描300一天”的招聘信息中,招聘方对岗位的描述为验票员、收银员等,工资待遇为300元~600元。学生优先安排,还可开实习证明。

然而,当记者了解之后才发现,招聘信息中承诺的和现实中不一样。原来,在面试现场,负责接待兼职学生的负责人在要求学生们填写了包括身份证号、家庭地址等一系列个人信息后, 现场负责人只字不提检票员的事情了。他表示,自己可以推荐各类兼职活动给前来面试的兼职者,还可以帮助他们见到明星,成为模特。

一番铺垫后,负责人话锋一转,便开始谈起了费用。他说:“我们做活动期间,吃饭喝水都需要自己承担费用,这种费用在我们这都是需要预交的。统一30元一场,最低要买15场。”

“他这是在骗‘大冤种’。”一位曾去面试的女生对记者表示,发现收费后,她果断选择了放弃面试。

像上述这位女生果断放弃的只是一部分,有很多学生还是会选择“付费兼职”。不仅如此,记者发现,“预交费”行为在暑期兼职中不乏少数。

据媒体此前报道,大学生小杜看到网络上有招聘暑期兼职的消息,便兴冲冲地报了名,对方让他去西安未央区凤城七路明丰国际的陕西星启远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面试。他在“面试”后先后交了体检费、保险费600多元,陕西星启远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让他等着上岗,此后却音信皆无。

“面试我的工作人员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后来说离职了。我觉得事情不对劲。”小杜表示,他问了身边几个也通过这家公司找工作的同学,都是类似的经历:交了钱,对方就失联了。他们还建了一个维权群,维权群里有200多个人都被骗了。

随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查,涉事企业存在未经许可擅自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违规预收费用等行为。目前经开区劳动维权部门已责令涉事企业暂停经营,并退还预收费用;待调查清楚后依法依规处理,如发现涉嫌犯罪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在此温馨提示各位求职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预收费用属于违规行为,请及时向属地劳动维权部门举报投诉。


话术吸引:黑中介诱导求职者“自掏腰包”


记者注意到,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找兼职被“黑中介”欺骗的案例不在少数,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学生发布了自己遭遇劳务黑中介的经历。

有网友发帖称,为了暑期兼职,自己在朋友的推荐下找了一个中介,中介说交钱可以包过。该网友信以为真,交了包含体检费在内的360元安置费。然而,她工作之后才发现中介制作了假流水和假学历,谎称她为长期工。而工厂发现她是暑期兼职之后,就将其辞退了。

该网友找到中介维权无果,最终报警才拿回了向中介交纳的安置费。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邢芝凡律师表示,之所以会出现“黑中介”,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上对临时、短期劳务工的需求客观上存在,导致人们很容易相信网络上发布的招工信息;另一方面,劳务黑中介实施这些违法行为后,应聘者多为学生,维权能力弱,有的也可能不维权,这也导致黑中介愈发猖獗。

记者搜索后发现,去年暑假期间,全国多地都曝出类似黑中介乱象,其中发生在苏州地区的事件数量较多。

一些网友在分享个人遭遇的同时,还整理出了详细的“避坑指南”,指出“黑中介”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宣称工作种类多、工作地点选择多、工资高出正常标准等。还有网友划出重点——“凡是遇见要提前交钱的兼职,大多都是骗局!赶紧跑!”

记者梳理后发现,这些黑中介的“套路”其实并不复杂。在招工时,他们往往先用高薪吸引求职者前去报名。等求职者到来之后,他们会在小房间内以极快的语速进行高密度的话语输出,以体检费、保险费、介绍费或者押金等方式,一步一步诱导求职者“自掏腰包”。

此外,部分黑中介为防止求职者中途反悔,还会采取扣押证件、要求签署虚假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还有黑中介“两头骗”,将大学生的暑期兼职用材料造假的方式包装成长期工介绍给工厂,导致工厂和求职者双方都受骗。

邢芝凡律师指出,劳务中介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胡乱收费的,违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此外,劳务中介虚构高薪招工的事实,使得大学生产生错误认知、向劳务中介提供财物、支付费用的,数额较大的,可能还涉嫌触犯我国刑法中诈骗罪相关的罪名。


遭遇诈骗:兼职市场鱼龙混杂


除了随意降工资、收取不合理费用、工资被克扣等,记者调查发现,还有暑期工遭遇诈骗的情况。

河南郑州的高中毕业生李媛(化名)无意间浏览到一条网上刷单返利兼职信息,任务简单报酬可观。点开对方发来的二维码添加客服后,李媛观看了对方发来的一段教程视频:下单398元—出现付款界面—企业代付—订单完成后获得88元红包奖励。

“对方让我付款时千万不要输入正确的密码,要点击忘记密码,由企业代付。可当我跟着教程视频操作之后就是面部认证,然后就支付成功了。”李媛说。

李媛立即联系客服,对方“大为惊讶”,称是李媛操作失误所致,之后每个月都会持续扣费,并以指导退款为由,要求李媛下载并登录某线上会议室,由专门负责退款的工作人员指导李媛操作退款。结果,李媛又被骗了600多元。

在母亲陪同下,李媛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方才知道自己遇到了刷单诈骗,并且得知这种情况下钱款追回难度很大,“真是太倒霉了”。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所谓“赚快钱”“躺着就能赚钱”的兼职,背后隐藏的可能是犯罪分子的陷阱,一些暑期工因此成为违法“工具人”。

据公开报道,山东学生王某暑假想找个兼职,从网上找到一个电商客服的工作后,添加了对方留下的社交账号。对方告诉她,只需要安装一部座机,开通座机的呼叫转移功能,转移到他们公司的虚拟网络电话上,会有专门的接话员与客户沟通,她每天就能获得200元的收益。

按照对方的要求,王某花600元租了一间公寓,办理好宽带业务后,就把这套设备进行了安装设置,同时对方要求王某删除双方的好友关系,并把她拉进了一个社交群。结果,第二天王某就被警方查获了。由于王某兼职时间较短,没有违法所得,情节比较轻微,民警在收缴设备的同时,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处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作为学生族,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如果是在网上找到的兼职,一定要先去实地考察。如果对方在你入职前就要交纳培训费、中介费等各种费用,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信‘轻松赚大钱’的招聘信息。”有曾经被骗的暑期工提醒道。


避免“踩坑”:牢记求职“关键三步”


为何每年暑假都有企业和商家打暑期工的歪主意?学生找暑期兼职遭遇黑中介事件接连出现,维权却似乎困难重重。那么,学生暑期兼职是否受劳动法保护?

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顾问孙鹏律师指出,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不等同于在校大学生已完成学业,即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条件,其权益很难受劳动法保护。

“但他们仍然享有一定的法律保护,例如,在做兼职过程中如果遭受人身损害,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孙鹏律师强调。

“大家常说,学生暑期打工市场比较‘乱’,其实核心原因是出现纠纷时,维权过程比较难。”采访中,一名基层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以学校组织实习性质的“暑期工”为例,通常实习期间签订的实习协议一般认为是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调整,劳动合同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调整。为此,暑期工出现问题时维权的成本就比较高,比如劳动监察部门有可能基于暑期工和用工单位之间并不是劳动关系的考虑而不予处理。此时,学生若选择去法院起诉则面临诉讼周期过长、且还要支付一定的诉讼费和律师费等经济压力。加之暑期工的工资金额相对较低,很多人最后可能不得已选择放弃维权。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身份也并非判断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对于已经满足法定用工年龄的在校学生,以求职就业为目的的提前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并获得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在符合劳动关系实质特征的情况下出现维权问题时,法院通常会认定为该期间存在劳动关系,会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在此,检察机关也提醒学生群体,在假期打工时为了提前避免“踩坑”,务必牢记求职的“关键三步”。

——“查”:在接受任何兼职工作前,大学生均应仔细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天眼查等工具,查询验证用人单位资质、营业执照等信息,避免进入“黑作坊”或“皮包公司”,应选择正规安全的用人单位。

——“签”:拒绝口头承诺,劳动者应要求用人单位签署书面合同或协议,明确工作时间、地点、工资待遇等内容,看清楚合同是否有不公平、不合理条款,是否为空白合同。还要注意留存合同原件,这也是维权的基础工作。

——“留”:劳动者应注意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微信聊天、录音、考勤记录、工服工牌等证据,以备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凭证。此外,还需留意个人信息保护,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等证件时,应备注“仅供兼职使用”等字样,避免个人信息被盗用或者冒用。此外,学生们还要清楚维权渠道,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积极寻求公安机关、劳动监察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学校的帮助。

截至发稿时,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人社部近日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以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为重点,组织各地区深入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五部门联合指导有关互联网平台企业,督促落实平台审核巡查责任,核验相关账号及其运营主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资质情况。目前筛查出1196个公众账号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已按有关法律规定和平台运营规则采取暂停发布招聘信息功能等处置措施。

有关部门提示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务必提高防范意识,警惕各类招聘“陷阱”,注意查询相关网络招聘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聘岗位信息。一旦发现就业权益和人身财产权益遭受损失,请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依法投诉维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