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兴裕: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发布日期: 2023- 12- 04 信息来源: 社会信用服务中心


我今年93岁,在朝鲜作战时,做过后勤,当过步兵和炮兵。”日前,笔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饶兴裕在江山市社会福利院的住所,简朴整洁的屋子里,最显眼的是书桌上摆放着的《决战朝鲜》《血染的金达莱》等书籍。戎装照,各种奖章、奖状和证书,浓缩了老人的一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面带笑容,气势轩昂,唱着无比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饶兴裕乐在其中。这些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带我们穿越时间长河,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a12b445babc4d781e6de56010a7a5cad.jpg

1951年,饶兴裕响应国家号召,瞒着家人,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把我关在了家里。”饶兴裕说,别人家就一两个青壮年都奔赴前线了,他们家兄弟五个,更没有什么好担忧的,倔强的他最后还是想方设法报名参军。同年8月15日,饶兴裕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被分配在志愿军后勤5分部22大站,负责挖防空洞、挖战壕、抢修公路和装卸物资。

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军实施了“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的后方供应。“我们20来岁的新兵,还不知道战争有多残酷。”饶兴裕说,美军轰炸机的机枪扫射,就像刮台风一样,窗玻璃噼里啪啦被震碎,屋顶瓦片纷纷掉落,看到当地老百姓跳进地洞躲避,他和战友也跟着跳了进去。

“有次敌机又来了,我们几个新兵躲在一处墙壁的角落,同班的江山老乡徐光有和我说要分开躲。我就问为什么要分开躲,徐光有回答,不分开躲,万一被炸死了没人回家报信怎么办。”饶兴裕说,庆幸的是,那次没有人丢掉性命。 

42d2fcf0a75ebc008a60164a9db31e0d.jpg

 

“为尽快到达目的地,我们一小时行军10里路。”饶兴裕说,他们都是夜里行军,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太累了,脚也痛得不行,但战士们没一个叫苦,全靠着一股信念在奔行。“白天休整期间,能找到山洞已经很好了,下雨天还睡过马粪牛粪堆,实在找不到地,就把自己绑在树上睡。”入朝的路上,顶着没日没夜的敌机轰炸,饶兴裕随部队步行23天终于到达平壤。

到达平壤后,饶兴裕白天躲在防空洞内,晚上和朝鲜军民一起修路,但白天敌机会来轰炸,前一天修好的路往往会被炸毁。饶兴裕回忆,由于敌机铁链网式的封锁,造成了后方物资供给不足,他们半年没有吃过新鲜的青菜,饿了就吃一把炒面(炒熟的面粉,可以用开水冲,也可以用凉水搅拌,吃起来比较方便)。“平壤的冬天冰天雪地,滴水成冰,为了不被低空飞行的敌机发现,白天不能烧水冒烟,即使是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洗脸也只是抓点雪往脸上搓。”

bdf43d53512bb5c9fd46a3ba7f946842.jpg

饶兴裕被编入了志愿军50军。为防止美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志愿军38军、50军参加西线防御作战。在一次敌机俯冲突袭中,饶兴裕保护了武器和弹药,及时运送受伤的战友,部队为其授予三等功。

“尽管条件艰苦,但人人为了战争的胜利,都下定了随时准备战死的决心。毛主席告诫全军,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和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在朝鲜的饶兴裕深受党员干部精神感染,于1953年5月在前线申请入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1953年7月,朝鲜停战。随后两年,饶兴裕一直留在朝鲜帮助当地军民盖房子、修道路、剿匪。

1955年5月12日,饶兴裕随部队返回国内。1957年,从部队退伍后的饶兴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建德梅城,投入到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中。“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饶兴裕说,当时的建设条件很苦,同批去的很多人中途返回,而他和另外一个老乡坚持了下来。“虽然很苦,但总比朝鲜战场上好,可以白天干活,而且安全,不用担心头顶敌机轰炸。” 

fcac2259d771b9d758859e7b79630bdd.jpg

1986年,饶兴裕退休回江。“朝鲜战场上的事,说也说不完……”饶兴裕还在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故事,一旁86岁的老伴徐明英提醒他喝口水,注意身体。“毕竟年纪大了,我担心他累倒。”徐明英说,饶兴裕7岁就给人放牛,穷苦人家出身,当兵也吃了不少苦,有缘分的是,他们家后来还和一起去抗美援朝的老乡徐光有家结了亲,如今儿子儿媳、女儿、孙女都过得很好。

“你不要打断,来来来,我继续讲给你听……”谈起朝鲜战场上的事,饶兴裕滔滔不绝,“现在的生活很好,我们很知足了。我老头子了,不怕讲得累,就怕没人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