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
|
|||
关于印发《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级有关单位,各县(市、区)营商办: 《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25 年工作要点》 2.市级有关单位名单 附件 1
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25 年工作要点
2025 年,衢州市信用体系建设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服 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夯基础、促改革、拓应用、强监管、 浓氛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力争城市 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保持全国前列,为衢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 力的信用支撑。 (一)锚定方向,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基 1.强化信用建设顶层设计。总结评估社会信用建设“十四 五”规划,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重点聚焦面临的新形 势、新要求以及主要目标、建设任务等方面,编制完成“十五 五”规划,为我市未来五年信用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按照规 范性文件要求,完成《关于印发加强政务诚信和个人诚信体 系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修订。 2.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建立常态化信用信息归集共 享机制,加大与数据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省级层面规范 统筹归集及核验,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归集机制,重点增加 纳税信息、公积金、社会保险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 涉农类清单信息、医保定点信息、水电气费缴纳等信息归集, 确保 17 类 37 项数据全量归集到位。力争行政处罚、行政许 可“双公示”信息“三率”达到 100%,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 政监督检查等信息上报合规率达到 100%。 统一社会信用代
码重错码动态清零。 3.拓展信用数据产品开发。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前沿技术,对信用数据进行价值分析和深度挖掘,加强公 共和市场信用信息的融合,开发信用评价、关联分析、信用 指数、风险预警等产品,不断提升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满 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政府管理、市场交易、社会治理等场景 需求。 4.提升信用平台服务能级。 强化信用信息基础数据资源 建设,不断优化信用数据治理、信用查询、信用评价等基础 功能,支撑高质量、多场景的信用应用,推动信用评价结果 嵌入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执法监管系统,以及应用结果自动反 馈,实现各行业领域信用数据归集标准化、系统建设集约化 和应用全过程闭环,持续提升平台数据共享应用能力。 (二)深化改革,提升信用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1.深化信用服务“一件事”改革。按照全省信用修复“一件 事”改革试点部署,督促业务部门了解和掌握信用修复业务调 整后的办理规范和操作规程,熟练使用业务系统,加强失信 信息修复工作的办件提醒、时效监测,为失信主体提供全过 程信用信息修复服务,实现一次申请、多跨协同、全程网办, 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推动企业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应 用领域扩面,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进一步便利企 业上市融资、招投标等经营活动。探索开展征信服务“一件事” 改革等。 2.拓展信用增值服务。聚焦我市六大产业链,梳理重点
企业名单,开展信用体检,针对企业不同信用状况,分类提 供信用修复、信用报告查询、融资推荐、合规报告证明、信 用风险预警等信用增值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 内贸险的风险缓释作用,积极开展内贸险保单融资,推广“保 险+信用+ 融资”模式,针对贸易信用良好的企业,开发融资 产品、优惠融资利率,发展信用经济。 3.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强“衢融通”平台与金融机构 间务实合作,推动“联合建模全流程放款”创新试点,开发具 有衢州地方特色的专项“信易贷”产品,精准满足中小微企业 多元化融资需求。推广应用衢融通平台,力争在平台有效实 名认证企业占当地存续企业比例达25%,平台有效授权企业 占有效实名认证企业比例达 50%,平台获贷企业占有效授权 及存续企业比例达 50%。积极探索“信易贷”模式赋能民间投 资发展新模式,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应用,不断提升企业融资 服务效能,促进信贷资源向民间投资合理配置。深化中小微 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民营经济信用综合评价试 点,支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化企业信 用评价及应用。健全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 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完善 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推广环境信用承诺应用。 4.构建“信用+AI”智能监管和服务体系。聚焦信用服务 水平和信用监管不够高效、不够智能、成本较高等问题,在 完成 DeepSeek 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推动“信用+”知识库及 “数智”标签库建设,构建“信用+AI”智能监管和服务体系,
发挥 AI 在动态调整、智能匹配和风险预测方面的优势,整 合多个部门的数据和流程,打造 N 项信用监管与服务子场景 建设,实现为企业精准分类打标签、双随机检查计划高效统 筹、信用服务更加泛在可及,推动信用监管和服务响应效率 进入“秒级时代”。 (三)拓展应用,增强人民群众守信获得感 1.全域打造“可看可学”示范点位。持续拓展老街、商圈、 村社信用建设示范点,重点打造水亭门、常山北门老街等诚 信示范街区,培育东方、吾悦等信用示范商圈,持续做优“富. 春江”社区诚信智治、“信用+就业服务”等村社基层治理示范 点。全面打造“信用+ 乡土文化”农村特色场景,对开化龙顶、 常山油茶、江山蜂蜜等农特产品进行品牌保护及价值开发。 全面探索推广“医信贷” 、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数字融资等新 模式。 2. 高效打造民生领域的高频优质应用。鼓励市级部门和 各县(市、 区)依托“信安分”大力开展信用服务满足人民美 好生活场景的改革探索,推动在医疗健康、婚恋就业、养老 托育、旅游协作、交通出行、公证调解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 +” 工程,实现高频优质应用落地见效。推广“职创贷”模式, 对“信安分”875 分(含) 以上的工会会员,给予相关创业贷 款贴息。建立住房公积金单位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金融机 构授信提供重要参考条件。 3.精准推动“信用+”行业监管场景创新。在食品生产、 房产物业、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信用+”场景建设,
重点打造信用+ 二手房中介、物业服务机构、卫生执法检测 中介、食品生产企业等行业信用监管场景。 4. 高标开展信用场景案例观摩活动。继续开展信用应用 场景案例观摩活动,优选重点场景向上推荐,在项目立项、 经费保障、省级“最佳实践案例”评选等方面争取支持。做好 案例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推动“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 力争实际成效好、有推广价值的案例入围省级、国家级案例 评选,提升信用场景在全国影响力。 (四)完善监管,增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 1.积极推广信用承诺制。推动高频服务事项广泛适用信 用承诺制,深化信用承诺和承诺履行信息的应用,对存在虚假 承诺记录或有其他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情形的,在信用修复前 不适用告知承诺。完善告知承诺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共 享和公示工作机制,加大承诺履行信息向市信用平台的归集 力度,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健全信用承诺闭环 管理机制。 2.持续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运用国家公共信用综合 评价结果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推进全市重点领域信用分类监 管落地见效,基本实现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全覆盖,推动各行 业主管部门按照进度要求,建立符合行业特征、监管需求的 各领域信用评价标准或模型,对监管对象实施差异化分类监 管措施。 3.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科学合理制定行政执法计划,努 力压减涉企检查,规范检查的各项必要流程,杜绝未跨部门
同时上门、重复检查等问题,提升监管质效。聚焦新产业新 业态,探索开展包容审慎监管、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新 监管模式,对可不罚或免罚的要多推行提醒、告知、劝阻等 方式,多做合规指导和整改协助,让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 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 系。 4.严防政府失信风险。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 担机制,深化政府合同信用监管,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 政府合同信息全量录入归集机制,实现合同“应录尽录”。 强 化域外及法院等风险数据归集,有效支撑合同风险预警和失 信联合惩戒。发挥与“企呼我应”平台联通优势,完善政府合 同履约监管闭环链,协同纪检、审计、财政等监督部门加强 逾期合同整改,着力解决履约不规范、随意变更、延期支付 等政务失信行为。 (五)协同发展,打造区域信用开放共赢格局 1.拓展四省边际城市信用协作互助。按照轮值顺序推动 南平市召开年度轮值会议,重点谋划推动“信用+旅游”“信用 + 易制毒监管”“信用+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四地市涉及 《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城市跨区域信用协作信用信息互认共 享事项清单》的合作事项有序落地。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 跨区域信用联动宣传活动,持续开展诚信文化主题宣传活 动。 2.拓展跨省信用惠民合作共建。深化与山东威海、河南 郑州、湖北黄石等城市间个人“信用分”的互认应用,创新推
出“信用+旅游”等惠民便企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跨省信用惠 民便民合作的广度及深度,充分提升市民守信获得感,打造 跨省信用协同发展新标杆。 3.拓展长三角信用协同监管。不断深化长三角经营主体 信用监管制度改革,按照“信用长三角”框架协议,创新工作 机制,与长三角城市加强沟通协作,探索开展旅游、交通运 输等行业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治理,实施“信用+双随机” 联动抽查,率先蹚出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信用监管的新 路子。 (六)营造氛围,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加强诚信宣传。推动各县( 市、 区)和市级相关部门 积极开展诚信宣传及信用“六进”活动,鼓励新闻媒体例行性 开展诚信宣传,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打造全媒体信用宣 传矩阵。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开展“3·15”“6·14”等诚 信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社会诚信度。各县(市、 区)要充分 挖掘各地诚信文化元素,开展信用品牌创建工作,持续扩大 开化、龙游“诚信日”效应,推动企业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做 精做优各地诚信品牌。 2.开展失信治理。构建府院合力共治、源头治理协同机 制,根据企业失信原因和程度形成“帮扶清单”和“治理清单”, 分类施策开展治理工作,积极引导符合退出条件的严重失信 主体依法依规进行退出,源头防范严重失信主体新增,全力 压降严重失信主体占比,力争高频失信行为企业信用修复“应 修尽修” 、国家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优级占比达 15%, 良+
企业占比达 12%。 3.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县( 市、 区)和市级相关部门 加强不良企业修复治理、信用数据归集、应用场景建设、政 府合同履约监管等工作。推动信用和营商环境促进会依托走 进“会员日”等形式,举办信用助企服务培训。适时开展“诚信 衢州”、城市信用联盟等活动,邀请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 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的专家围绕“信用助力经 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座谈、授课。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